你的位置:金年会娱乐网址 > 新闻动态 > 熊逸: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是思辨能力、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视野_大义_春秋_经典
熊逸: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是思辨能力、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视野_大义_春秋_经典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熊逸,中国当代文化评论家。主要作品有《春秋大义》《周易江湖》《道可道》《孟子他说》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等。

熊逸作品的独特魅力,在于对经典的“祛魅”。熊逸用侦探般的锐利目光和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,轻轻剥离掉经典身上层层叠叠的、后人赋予的华丽外衣与沉重光环,还它们以本初的朴素质地与鲜活情境。他揭开一个残酷真相:孔孟的真义早被时代层层涂改,而统治者高举的儒家大旗,不过是为权力缝制的华袍。经典之所以被供奉,未必因它多“正确”,而是它像橡皮泥般任人捏塑,成为打击异己的趁手兵器。这种清醒的颠覆非为瓦解敬畏,而是教我们在传统的迷宫中找回独立思考的罗盘。

熊逸像一个技艺高超的“历史场景复原师”,他将那些被抽象化的“微言大义”重新放回它们诞生的纷乱现场:战国的纵横捭阖,诸侯的尔虞我诈,士人的彷徨求索。他用广博的学识作经纬,以冷静的逻辑为针线,将散落在故纸堆里的碎片精心缝合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于是,那些冰冷的字句在你眼前活了起来,你仿佛能听到孔子在陈蔡绝粮时的叹息,感受到孟子游说君王时的慷慨激昂。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本,而是触手可及的、带着体温的往事。

展开剩余93%

更难得的是,熊逸在解构与重构之间,始终怀抱着一种清醒而温暖的“现代凝视”。他解读经典,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,而是执着地在古老的回音壁上叩问现代的命题:权力如何运作?道德如何建立?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安身立命?他剥开经书神圣的外壳,最终指向的是人性共通的幽微与光辉,是那些跨越千年依然能引发我们强烈共鸣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。他让你在古人的困惑里看到自己的影子,在圣贤的智慧中找到应对当下迷惘的某种可能。这种“对话感”,让他的文字超越了学术的藩篱,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。

历史既是一面照见古今的明镜,也是一座需要勇气探索的迷宫,而熊逸,正是那位既为你擦亮镜面,又递给你钥匙的人——他让你明白,我们并非历史的囚徒,而是可以在其幽深回廊中找到自我坐标的清醒行者。他的文字,像一声清亮的晨钟,唤醒我们对所有“理所当然”的警惕。

原文摘录:

人穷就容易管理,赏和罚的手段就容易派上用场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社会的专制程度越高,同情心就越不普遍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统治者对自己的政治能力越有信心,对逆耳的声音也就越是宽容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禁忌越多,自然说明见不得人的东西越多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很少有官员真正是因为贪污腐败而下马的,不贪不媚的人是很容易被官场的竞争法则所淘汰的,所以,下马的所谓贪官往往只是权力斗争的失败者、牺牲者,把他们整下来的人未必就比他们清廉。朝廷可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,可归根结底,大多数的政治斗争基本上都只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:站队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专制制度下,所谓反腐,往往只是权力博弈的手段和副产品,机灵鬼们谁也不会拿反腐这个名词当真,因为真正让皇帝顾忌的恰恰是那些光彩照人的清官。清官最容易得民心,殊不知和皇帝争民心是最最危险的,功劳永远归于领导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十个魔鬼的互相制衡胜过一个圣人的乾纲独断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学会给自己制造敌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技巧,再者,政治斗争永远都要拉一派、打一派,切不可两面作战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只要肯用心,从同一部经典中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、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,并用以支持各种现实的政治意图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专制政体的一个可怕之处,为了整垮一两个政治对手,把全国老百姓都当了炮灰也在所不惜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在权力场上,作贪官乃是保全自己的一种有效手段,适度的贪更容易让领导对你放心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社会的普遍同情心主要受限于它的平等程度,而不是取决于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和别的什么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规范出严密的社会等级,我们几乎可以用“官本位”这个现代词语来解释“礼仪之邦”的真正涵义。可是,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正是“平等”的反面吗?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历史告诉我们:人民群众的眼睛很少会是雪亮的,当然,使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自己有着雪亮的眼睛,这对统治者是大有好处的,人民群众往往会在这种盲目的自信里用他们“雪亮的”眼睛追随着聪明的统治者手指的方向,哪怕那个方向正通向悬崖峭壁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是的,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:在有些情境下,糊弄一个人往往不太容易,糊弄两三个人也不太容易,但是,糊弄一群人可就容易多了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人数往往和理性成反比,也就是说,在人数越多的时候,理性也就越少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在向大众表达意见的时候,知识分子永远会输给义和团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清官们正因为觉得自己不爱财、不惜命,毫无私心,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,做起事来便了无顾忌,于是草菅人命者有之,祸国殃民者有之,老百姓们看着他们生活之俭、执政之勤,再加上那一脸的正气,也就只有感动的份,哪还看得见有多少滔天大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儒家的“礼仪”正是造假的最绝妙的技术,它以森严的等级秩序(外在的和内在的)把统治者高高地架在空中。是的,这个统治者也许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,但当他端坐在高耸入云的金銮殿,穿着和别人迥然不同的华贵衣着的时候,“仪式化”给他带来的万丈光芒往往使仰望的百姓们崇敬不已。嗯,当我们在午夜的长街仰望一支巨大的霓虹灯时,我们是看不到灯管上的灰尘和鸟粪的——这就是“礼仪”的一个重要意义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儒家确实一统天下了,但那只是幌子,历史常常展现给我们的是:是政治选择思想,而不是思想选择政治;是政治改造思想,而不是思想改造政治;反过来说,是思想迎合政治,而不是政治迎合思想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历史似乎总是这个样子:是权力选择思想,而非思想选择权力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在某种程度上,国家具有和所谓天神相同的属性:被人类自己所创造,又被人类自己所服从,并且,正如祭司们自称在人间代行天神的旨意,统治者们也会自称代表国家的利益,而真正的获益者却往往只是这些“代理人”而已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人们忘记了国家本该只是一件工具,却满怀激情地把它当作目的本身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越是天下一统、思想一统的的时代,人们就越是习惯“真理只有一个”,也越是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真理掌握在权力者手中,也扎根在自己的心中。于是,当“另一种声音”出现的时候,甚至在权力者还没有下手剿灭之前,人民群众便已经怒不可遏了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一件事的真假往往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把它当真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仪式和人造的鬼神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,一个社会群体通过庄严的仪式来敬拜一个共同认可的神圣的人或物,从仪式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社会认同感——每一个个体都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去,这满足了人天生的一种心理属性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专制时代的“礼”和“孝”全都是“忠”的不同侧面,其意义无非两点,一是“尊君抑臣”,二是驯化臣民,无非都是专制君主的愚民手段罢了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件事情是比读书更快乐的话,那一定就是读熊逸的书了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》

儒学的历史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儒学经典以意义的过程,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,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。

——《春秋大义2》

饱含气势的武断语言往往是成功演讲的第一要素,第二要素是:说的内容要迎合听众的口味,而无所谓是否禁得起严格的检验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人们普遍都有信仰偏见,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结论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尤其在面对很多听众的时候,说话越武断、越极端,就越容易煽动情绪、引起信任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学问越大,说话越保守;学问越少,说话越武断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眼界越窄就越容易自信,眼界越宽就越容易糊涂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见佛杀佛,见神杀神,无往而不利,“约定俗成”这四个字也许会排名第一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仪式比教义更像是宗教的核心灵魂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几乎任何一种信仰,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,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,一旦走入大众,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: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(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)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几乎任何一种思想,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,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,一旦走入专制权力,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由于比大家起步早,我现在已经是佛了。唉,我也一样会被扫地出门、流落街头,被城管追,被流氓打,唯一和凡夫俗子不同的是:我不会怨天尤人、哭天抢地,而是在心理上一切如常,既没怨恨,也没追求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从心理而言,人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往往既不是深刻的,也不是浅薄的——深刻了就容易曲高和寡,浅薄了就容易遭人鄙夷,最合适的东西是貌似深刻而实则浅薄的,坐在地铁里看不会怕被周围的人笑话,拿回家里也不会被束之高阁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历史经常呈现为观念的历史,而不是事实的历史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托马斯定理告诉我们,一件事情只要大家相信它为真,它就会发生真实的影响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佛陀指给人们的“因果”之说,是在阐明宇宙变化的规律,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。佛陀关注的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和众生的解脱法门,而不是道德,当然就更不是道德投机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大众心理喜欢接受结论,而懒于思考问题;喜欢接受强权领导,而怯于自己当家作主,喜欢推卸责任,不敢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大众需要斩钉截铁的结论,不需要审慎的论证过程;需要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,不需要那些虽然真实却不为人所喜的东西;渴望速成的捷径,不喜欢下工夫、花力气;喜欢简单接受,不喜欢深入思考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自由是最让人无所适从的。这种无所适从感常常会让人产生对自由的恐惧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禅宗的方法是,永远不会用肯定的手段让你局限于对一个事物的理解,而是用否定的方式,告诉你这个不是,那个不是,最后剩下的,就是了,这和不立文字的理念是共通的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我们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?应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水,既不为岸边最美丽的风景停留,也不为河底最难缠的水草驻足,永远是自然而然,奔流而去,纵然被石头击起水花,这水花也只是应境而起、过境而灭。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这样的一条河水一样,你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,彻底从苦难的人世间解脱出去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。

——《八戒说禅》

人们如此渴求着正义,而所谓正义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,并且总是混沌的、模糊的,屡屡经不起合乎逻辑的追问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对选择的恐惧,对不确定性的恐惧,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嫉妒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,也是人类争取平等的心理动机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理论是不可能的,谁也没有办法跳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只有当强弱对比缩小的时候,博弈才会产生,各自争取各自的利益,在反复磨合之后终于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。所谓天赋人权从来不是天然存在的,而是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艰难争取来的。这样的关系正是正义的一大基础,亦即将他人或多或少地当做对等的人加以看待,契约观念正是由此产生的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人的真实与必然的处境:不自由,不独立,不平等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正义的核心是公平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在独立、自由、平等这三者之中,先有了平等,才会有独立和自由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平等既是独立、自由的逻辑基础,也是嫉妒心的永恒的诉求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显而易见的是,绝对的平等,无论是“结果平等”还是“起点平等”,都是事实上不可能的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对平等的追求实则是对规则的追求,是试图建立一些规则,以便在规则面前“人人平等”,而规则意识之产生是人类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反复博弈的结果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如果我也可以有一个梦想的话,那么我的梦想是,一切存有争议的问题都可以拿到一个平台上作公开而充分的讨论,任何人(只要他愿意)都可以参加讨论,并且可以认真地倾听并思考每一位讨论者的发言。除了不可以进行人身攻击以及必须遵循逻辑之外,讨论不受任何限制,无论是政策问题、法律问题、道德问题,无论是敌对的国民还是陷于误会的好友,都可以在这里,在所有的观众面前开诚布公。没有人审核他们的权利,没有人剪辑他们的发言,没有人制裁他们的立场,也没有人要求任何一场讨论都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。

——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》

历史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思辨能力,是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视野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无论古今中外,任何在大众被广泛传播的思想,只要长时间地发展下去,最后的样子都会差不多——都会形成两点共性,一是神灵保佑,一是偶像崇拜。哪怕某种思想最初甚至是明确反对神灵保佑和偶像崇拜的,最后一样也会落到这个套路中去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精英思想总是要接受大众的庸俗的世界观改造的,总是要迎合基本人性的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几乎任何一种独特的思想,只要它是面对大众的,那么,它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大众心理更改的面目全非,并使彼此之间变得非常相似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在任何政治形势中,优秀的独裁是最有效率的,但它并不在乎公平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说谎骗人不是真功夫,说实话骗人才是真功夫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人民一思考,皇帝就紧张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无论是个人的提高还是社会的进步,内因的作用通常都微乎其微,而外因的作用却至关重要——人总是被逼着往前走的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正是独夫体制,天长日久,使人们彼此相似,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,这是独夫体制的必然结果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把特例混淆成典型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社会的稳定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中庸不是“不走极端”,而是“刚刚好”。

——《孟子他说》

道家是“以无招胜有招”,只有寥寥的基本方法论而已,因循而不守旧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道家不太关心善恶,更关心的是“发展趋势”,找到趋势,顺应趋势,就会事半功倍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《老子》是写给统治者看的,目的是教导他们如何治国。《老子》不是写给被统治者看的,不是写给弱者看的,不是写给loser看的。这本书里面没有心灵鸡汤,没有阴谋诡计,没有神仙上帝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《老子》思想的要点是什么?四个字——崇本息末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做人做事,都把重心放在最关键的核心要点上,长期投入,似缓实速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“无为”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顺应规律和形势,不胡乱作为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明智之人,都懂得“形势比人强”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对待传统经典,有些人喜欢站在巨人的肩上,但更多的人喜欢跪在巨人的脚下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自欺欺人是最廉价的获得快乐的方式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人们总是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找出理由,但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,而是能让自己安心的理由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顺其自然的两个要点:真正顺其自然的人首先要有认清趋势的智慧。找到趋势,顺应趋势,就会事半功倍。找到趋势很难的,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因为我们身在趋势中,很多时候是看不清的。只有学会跳出来,看到大局才行。如何跳出来?从常无的角度,清空现有的想法和思路。其次,要有一颗平常心。这两点都很难的。不要以为顺其自然很容易。

——《道可道:老子的要义与诘难》

为什么很多东西都要强调“信则灵”?因为只要你信,你就总有办法把问题给圆上。再荒诞不经的话也能圆上。

——《周易江湖》

好习惯都是逼出来的,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。

——《周易江湖》

每个人的思想不过是生命中积累的偏见的集合。

——《逍遥游》

面对无法解答的问题,人类通常的做法:1、归于神。2、按事物发生的时间次序来搭建因果关系。

——《逍遥游》

任何一种有违人性的人生哲学,无论其多么能够自圆其说,无论其境界多么高尚而远大,注定不会行之久远而顺应人性的人生哲学往往面临着相反的质疑:要么难以自圆其说,要么使人觉得境界低下。

——《少有人看见的美》

人性天生渴望宗教,因为只宗教才能让人最大限度地解决现实生存中纷繁复杂、至关重要却令人手足无措的不确定性。人们需要一切使生活变得确定而可控的道理,而无论这样的道理在知识精英们看来是多么漏洞百出。

——《少有人看见的美》

发布于:江苏省